河南省水源区的82%汇聚在南阳,其中淅川和西峡两县分布的又是最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时,淹没了淅川五十万亩土地,使淅川形成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
“淅川耕地资源有限,加之修建水库大量土地被淹没,人均耕地不足0.5亩,光靠种地连温饱也顾不住啊。”淅川县水产局办公室主任刘德中告诉记者,过去的进20年里,网箱养鱼曾带领淅川县两万多群众走向致富路的好办法。
“为保水质,我们只能取缔丹江口库区网箱养鱼。”刘德中是土生土长的淅川人,说到取缔网箱养鱼的情况时,他几度哽咽,大河网记者细问之下才得知,当年带领淅川人大力发展网箱养鱼的带头人就是他!为保水质,他又亲手起草取缔文件,今年6月,他又率先将自己家中的30多个网箱打捞上岸。
22年前,在武汉学习水产专业的刘德中被分配到了丹江口市工作,在那里他见识了当地人是如何靠网箱养鱼走上了致富路。刘德中一心想要靠着自己的技术致富乡里,1995年将这一技术带回了淅川,“不能守着金饭碗,却当叫花子。”
刘德中带回的先进技术,也让刘家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养鱼大户,刘家人网箱数量曾一度达到300箱。他的父亲刘道秀,还因此获得了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1997年,刘德中作为技术人才被引进到淅川县水产局,开始着力推广淅川县网箱养鱼产业。这一年,根据国家加快渔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淅川县制定了“百里万箱下丹江”的网箱养鱼发展目标。先后筹资2000多万元扶持网箱养鱼严业发展,网箱养鱼数量大增,严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07年,淅川成为“河南省十大水产重点县”之一,网箱养鱼成为淅川县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淅川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沿岸群众80%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网箱养鱼。
“我们淅川多少渔民家庭都走上了致富路,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买上了汽车。”用了19年,刘德中一手将网箱养鱼培育成为淅川县县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淅川县已经拆解网箱37500多箱,占总数的九成,余下的鱼苗网箱,将于12月底前全部拆除。“全县取缔网箱损失达2.26亿元啊,补偿和安置资金近6亿元啊!”刘德中说不心痛都是假的,但换来的是一路北上的一库清水。
水源地的保水之路
“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不止是一句口号的,为确保总干渠输水水质安全,河南省在总干渠两侧划定了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对保护区内新上项目严格把关,累计关停并转移污染企业801家,10年间减收增支80亿元。
为保源头清水,淅川、西峡在水源区三省中率先关闭了所有黄姜加工企业,彻底清除了黄姜加工这个重污染产业,30万亩的黄姜种植产业消失了。
除此之外,库区内消除了造纸、酿造、化工等重污染排水企业。淅川和西峡工业经济既主动又无奈的进行了产业置换,近年来,汇水区域内没有新上一家重污染工业企业,两地因此减少财政收入数亿元。
【水质实时监测】
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简单处理就可进入千家万户
10月29日,大河网记者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这里主要承担丹江口库区及入库三省河流水质监测及应急等任务。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定时、定点取样,可以监测水质109项和50多项因子。
我省还在环库区和河流入库处建成12个自动监测站和3个浮标检测点,实现对库区水质的全天候实时监测控制,并与国家,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实现水污染联防联控。2014年1至9月份,包括陶岔断面在内的10个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个断面达标率为88.9%。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各入库河流水质也基本符合功能区目标要求。
库区水质究竟如何?眼见才为实。记者们一定要到库区去探个究竟。下午,“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记者采访团”来到淅川县宋岗码头,登船考察丹江口水库水质。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当船行至水库中央时,淅川水质监测人员来到用玻璃瓶打捞上来一缸深水,只见瓶中的水清澈透明,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杨继成提议记者们都尝一尝“丹江水”。“这比你们在家喝的矿泉水还好喝,不信你们尝尝,甜丝丝的。”“好喝,好喝,真的是喝起来像矿泉水!”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主任王群带头拿起了一杯“丹江水”一饮而尽,朝着船上的人们竖起大拇指。
杨继成说,“丹江水”品质优良,绝对不是吹的,在进入受水厂之后,只需简单的物理处理就可进入千家万户。“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等六国家部委组织的2013年规划实施考核中,我省综合成绩在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中排名第一。”
杨继承表示,目前河南已经做好所有的通水准备,只等一声令下开闸放水。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