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完备的技术条件与经济实力,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把长江流域大量白白流走的宝贵水资源调往淮河以北严重缺水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便成了当代中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抉择。
通水进京成为现实
历经长达11年建设施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2014年年底正式通水。这条长1277公里的水渠,工程量虽不比长城,但却凝聚着中国人的汗水乃至生命,它隶属当今世界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北部,中国人用汗水乃至生命,修筑起了迄今为止全人类耗时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工事:长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如果你乘坐飞机,一路向北低空飞过中国汉江中游,你可以看见这条白色的渠道,一千多公里蜿蜒,穿越中原,直抵北京。
工程建设的艰辛、水库移民的离愁、移民干部的劳累,酝酿半个世纪的工程蕴含着太多的故事,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在即,全线的终点—北京颐和园团成湖畔,人们翘首以盼,喜怒哀乐将汇成汩汩碧泉。
“我是看着这水,看了一辈子啊。”2014年10月30日,阴天,66岁的李进群站在渠首大坝边上,望着西边汩汩而来的丹江水,他的右边袖子空荡荡,随着风摆动,身后,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热烈庆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闸通水。
李进群所站立的渠首大坝,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端,被称为中线的“水龙头”,只要这里一开闸,来自丹江水库的水,便沿着渠道一路北上。渠首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再往西约500米,就是丹江口水库。目前,渠首大坝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随时等候开闸通水。
水源区关停污染企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进入倒计时。为保“清水北送”,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等地近年来累计关停1000多家污染企业,促进了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位于汉江之上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为保水质安全,2006年起,我国开始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共涉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43个县市区,区域内人口约为1500万人。
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丹江口库区河南境内的3市6县水源地就已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801家。其中,作为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从2003年起开展污染治理,10年来累积关停并转造纸、冶炼企业338家。
同时,为降低南水北调干渠周边对水质污染威胁,河南省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划定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明确规定总干渠两侧200米内的一级保护区不准进驻任何项目;总干渠面向下游左侧3公里、右侧5公里内的二级保护区内严禁电镀、皮革、化工等十类污染企业项目入驻;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专项审核,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
对此,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介绍,迄今为止,水源区三地共关停1000多家注册的污染企业,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排放,有力地保障了丹江口水库水质的稳定达标。丹江口库区43个县市区中有34个贫困县,面临发展需求。但为保青山绿水,不少企业被迫关闭。河南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划定了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对400多家企业进行严格的环评审核,其中50%的新项目因存在污染风险被拒。
此外,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刘正才表示,随着种种保水护水措施的实施,南水北调水质已经变得越来越清、越来越好。河南省沿南水北调总干渠设有16座国家级水质自动检测站。跟踪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南水北调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完全符合引用水源标准。
30亿方水带来了什么?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早在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用如椽巨笔勾勒出“南水北调”宏伟蓝图。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41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是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让水资源短缺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场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调水之梦”就此拉开了序幕。
半个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于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渐突出,并呈继续恶化的趋势。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因此,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就要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保障该地区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要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众多业内人士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中线通水后,30亿方长江水将浩荡而来。为力争多用、用好长江水,一张纵横交错的水网早已在河北省中南部大地上蔓延开来。这不仅使各地能够充分利用长江水,也为河北省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示意图,密密麻麻的红线映入随即眼帘。“自南向北的这条粗红线,还有这条自西向东的粗红线是总干渠;其余四条自西向东的粗红线是河北省配套工程中的输水干渠,自南向北是邢清干渠、石津干渠、保沧干渠、廊涿干渠。总干渠上的这些细红线和配套工程输水干渠上的这些细红线是输水管道。”在河北省南水北调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把长江水送到千家万户,自2008年,河北省就批复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规划。根据规划,河北省将新建、改造四条大型输水干渠——邢清干渠、石津干渠、保沧干渠、廊涿干渠。这四条大型输水干渠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水向河北省东部输送,总长746公里;新建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7各设区市境内从干渠到各供水目标的输水管道,总长1324公里。
“南水北调总干渠穿过河北省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配套工程中的输水干渠连起了沧州、衡水,还与许多河流有交叉,这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河北省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这些水网有利于河北省不同地区间水资源调配,将使河北省水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比如在某段时间,保定缺水而邢台不缺水或不十分缺水,邢台就可以通过南水北调总干渠多分配一些水给保定。”这位工作人员说。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