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务,一旦发生水质污染,谁来保证饮水安全?
专家认为,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根本在于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认为,在重要水源地,应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备用水源地建设对城市极其重要。在兰州苯污染事件中,由于兰州本地没有备用水源,使得保障饮水安全难上加难。
由于缺水,很多地方没有能力建设备用水源地。在北京,应急备用水源已经作为常态使用。
除了建设备用水源,饮用水安全事件还警示各地应加强日常水质管理。供水企业应对一定时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对水环境发生的影响变化进行检测,按照需要适时给出变化的警戒信息及相应对策。
“国家应建立饮用水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说,一旦信息公开制度形成并成为常态,在出现水质污染时便可有效应急,将危险降到最低。
2013年初,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供水企业在年底前建立水质信息公布制度,加快水质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年1月15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首次在官网公布自来水水质信息。
为应对南水北调水进京后可能存在的“水黄”,北京自来水集团正筹建应急饮用水储备中心,将储备3万桶桶装水、80万瓶瓶装水,能够满足50万人一天的基本饮水需求。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制定专门法势在必行。”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饮用水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亟待健全,应尽快制定《饮用水安全法》,对水源地、水输送、水生产、水消费等都作出规范。
《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国家将全面改善设市城市和县级城镇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部曾先后启动了全国城市、城镇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同时加大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
目前我国已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及《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
令人欣慰的消息是,环保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紧锣密鼓地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体,消灭劣Ⅴ类等污染严重水体,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规划考核断面水质监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自来水从水源地、水厂、管网到用户家中,都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政府、企业、公众包括物业公司均须负起责任。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