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跨省河流多,在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调度、水事矛盾调处等方面难度加大,目前水资源管理仅仅依靠水利部门一家,难以形成合力,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的淮河历史上旱灾频发,仅建国以来就多次发生严重旱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沿淮地区水资源短缺危机进一步加剧。此外,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滞后,水污染形势严峻,地下水长期超采形成“漏斗区”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人均水资源量少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处副处长欣金彪告诉记者,淮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到全国亩均的1/4,“部分缺水严重地市连这个标准也达不到。”
以淮北市为例,该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俞晶娜介绍说,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98立方米,位列全国1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预计到2020年淮北市缺水量将达到2亿立方米。
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研究显示,淮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量达51亿立方米,缺水率达8.6%,遇干旱年缺水形势更加严重。旱灾发生的频率和范围有增加的趋势。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年内变化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剧烈。7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6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变化剧烈,使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突出。
此外,淮河流域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快,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
淮河水污染形势严峻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政策规划处处长贾力表示,目前淮河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存在直排、超标排放现象;主要支流仍严重污染,部分水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化工等主要污染行业工业源排放的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分别约占全流域总量的85%和90%;城镇生活污染排放比例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较低;生态用水被挤占导致河湖有水无流或干涸萎缩,中小河流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淮北市水投公司总经理李庆海介绍,淮北市对51处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除闸河水质为三类外,其它均为四五类,非汛期部分河段水质甚至为劣五类,主要是氨氮、氟化物、化学耗氧量超标,几乎到了“有水皆污”的地步。
蚌埠市位于淮河干流沿岸,同样面临水环境污染严重。该市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方建军说,目前蚌埠水质受固废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严重,少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和围网网箱养殖污染等问题,“导致蚌埠无好水可用,甚至影响居民饮水安全。”
此外,水利工程少,水资源配置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有效对来水调蓄利用,干旱、雨涝都对沿淮城市产生巨大影响。淮河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引江济淮等调水、引水工程建设滞后,建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配套工程又老化失修,严重影响水资源配置和调度能力,制约了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
与此同时,地表水缺乏导致沿淮地区地下深层岩溶水超采。在安徽省,除沿淮的蚌埠和淮南外,宿州、淮北、亳州和阜阳等淮北城市都把深层地下水作为主要开采水源,甚至是唯一水源。
俞晶娜告诉记者,目前淮北市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基本依赖开采深层岩溶水。由于火电企业大规模集中开采,深层岩溶水开采量逐年加大,致使淮北市区西部岩溶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已形成了面积达26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如果长期发展,可能会带来塌陷等地质灾害。”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沿淮城市严重缺水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归咎于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淮河流域跨省河流多,行政区界控制断面复杂,流域控制性大工程少,以致在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调度、水事矛盾调处等方面难度加大。现行国家与区域管理的法规和制度有冲突,影响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对宏观,地方从本区域利益出发制定地方法规,且大多数水资源工程由地方掌握,地方具有事实上的管理权和分配权,流域难以对水资源调度起到监管作用,造成无序取水和水事矛盾。
另外,基层水利干部表示,水资源管理涉及水利、环保、城建、国土、农业等多部门,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但目前,水资源管理仅仅依靠水利部门一家,难以形成合力,力量相对薄弱。水政执法势单力薄,管控和效果不到位。“以淮北为例,水政队伍只有10多人,城市农村这么大地方,怎么管得过来。”李庆海说。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