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砷超标达715倍”的新闻,在网上被广泛转载。文中提到,长沙的一个环保公益组织对湘江流域的多个重金属污染工矿区,“重点调查郴州三十六湾等重金属污染工矿区,采集包括土壤样、稻谷样等164个样本”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湘江的重金属污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现状?砷超标715倍这样一个数字又是否真实可信?
志愿者检测湘江流域砷超标715倍
湘江被称作湖南的母亲河,整个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六成人口和七成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有2000万人以湘江干流作为饮用水源,同时,湘江也承载了整个湖南省60%以上的污染。12月初,一篇名为《湘江流域重污染区砷超标715倍官方暂无回应》的文章出现在了网络上,如此严重的砷超标,把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又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而这个数据来自一家叫做曙光环保的民间公益组织。
曙光环保是由一批90后大学生组成的一家民间环保机构,他们全部都毕业于湖南环保学院,成立于2013年。成立伊始,他们便展开了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500多天的时间里,曙光环保的志愿者在湘江流域共采集了164份土壤样品,并且送到了专业的检测机构,对土壤内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
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曙表示:“因为我们资金有限,就检测了几个指标,一个镉、一个铅、一个砷还有一个铬。结果铅和砷超标相当严重。”
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刘曙展示了十几份检测报告,其中一份检测报告中的土样,取自湘江上游临武县甘溪村的甘溪河。报告显示甘溪河底底泥每千克土样中,砷的含量高达21471.8毫克,志愿者告诉我们,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国家标准715倍之多。
志愿者李凤说:“不管是空气也好,土壤也好,还是种的菜也好,里面都含有一定的砷。”
之后,志愿者还在甘溪村的一个稻田中进行了取样,发现土样中镉含量超标200多倍。
三十年掠夺开采甘溪河河床荒漠化寸草不生
甘溪村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环境呢?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从空中俯瞰甘溪河,河床和岸边寸草不生,其间还遍布着五颜六色的水塘。
甘溪河位于湖南省临武县境内,是湘江的二级支流,也是湘江的源头之一,甘溪河的上游就是著名郴州三十六湾,那里开采有色金属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近三十年掠夺式的开采,更是给整个三十六湾的下游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如果不说很难想象,如今甘溪河的河床几乎已经完全荒漠化了。原本的河流被淤塞成了小溪,空空的河床上寸草不生。站在河床上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大漠戈壁之中,很难想象是身处南方的山村之中。村民蒋青光说,如今埋在这片荒漠下的是原先的甘溪老村和成片成片的良田。
当地的环保部门表示,由于上游三十六湾三十多年掠夺式的开采,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矿企产生的废水毫无遮拦倾泻而下,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甘溪河道,河床被采矿的尾砂硬生生地抬升了20米左右。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浊流,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十年前,在甘溪河边甚至有上千家的小作坊在这里靠洗尾矿为生。
各种有毒的药剂,随着废水排入甘溪河,没有流走的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颜六色的水塘。虽然从2010年开始,当地政府就全面禁止了洗矿生产,但是这些残留的废水和淤积的尾矿却始终无人处理。现在的甘溪村已经整体搬迁到了距离老村大约一公里外的地方,可是影响却依然还在。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曙光环保的志愿者分别对甘溪河底泥以及甘溪村的一个稻田进行了检测,两个样本数据显示,前者砷超标715.73倍,后者镉超标206.67倍。不过,志愿者高亮也表示,这样的取样检测并不具备代表性,数据所反映的只能是一个概数。
湘江治理已是湖南“一号工程”
事实上,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已经引起国家和湖南省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湘江治理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一号工程”,沿江治理的工程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不过,由于湘江流域污染时间长,程度深,想要治理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上纪八九十年代起,受当时“有水快流”、“先上车后补票”发展思路影响,三十六湾及周边地区采、选企业“异军突起”。鼎盛时期,矿区共有各类采矿窿道和采矿点、选厂就有300多处,仅仅一个小山头就聚集10万多名矿工和家属。
从2011年到现在,三十六湾治理的10项目中,已经完成的有三个,在建的有三个,而甘溪河处在三十六湾地区的下游位置,治理工程还正在方案审批阶段。目前,三十六湾核心地区的矿渣已经全部用水泥进行了封存,以保证重金属矿渣不再流入下游。目前整个治理工程已经初见成效,虽然甘溪河床的重金属含量高,但是出水断面已经基本达标。
数据表明,2014年与2011年相比,甘溪河的两个省控水质断面——甘溪河老桥和马家坪村断面水质,从原来的长期重金属严重超标缓解为偶尔略微超标,其中水质中砷的浓度从过去超标2.8倍改善到基本达标水平。可是为什么明明河底底泥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但是经过上面的流水却能基本达标呢?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水体有自净作用,河流本身就是湿地,它把水里面的重金属可以自净,经过一些河塘,泥沙就慢慢沉淀下去了,慢慢也就没有了。”
童潜明表示,经过多年的治理,湘江江水中重金属已经有所降低,但是湘江几个重污染区域的重金属超标情况依然严峻。
记者从湖南省环境保护厅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湖南省在湘江重金属治理方面已经累计投入170多亿元,累计淘汰关闭涉重企业1018家,涉重企业减少了42%,其中湘江流域淘汰关闭878家,减少了45%。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